<code id="6560j"><acronym id="6560j"></acronym></code>

<output id="6560j"><track id="6560j"></track></output>

<ins id="6560j"><video id="6560j"><var id="6560j"></var></video></ins>

  1. <ins id="6560j"><acronym id="6560j"></acronym></ins>
      首页 新闻 评论 视频 专题 文化 直播 图库 看红河 经开区 红河消防

      踞守于时间里打败时间
      ——读葛亮中篇小说《瓦猫》

      作者:陈红丽 来源: 红河网 时间:2023-01-03 09:09:40

      踞守于时间里打败时间

      ——读葛亮中篇小说《瓦猫》

        “大阔嘴,旗杆尾。钟馗脸,棉花肠。大肚能容乾坤会,梁上驱邪吓退鬼”,这首童谣,是新近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青年作家葛亮中篇小说《瓦猫》的题记。该小说载于《当代》2021年1期,并收于其小说集《瓦猫》中。

        《瓦猫》是关于匠人的小说,也是人文历史小说。西南联大及其闪耀不熄的理想主义光芒,是云南人饱含深情的集体记忆,呈现在小说中,读来别有意味。

        作家巧妙地以虚实两条线架构故事。实线以第三人称叙事,讲述荣家几代人的命运,映照出瓦猫匠人世家在历史跌宕中的坚持与守护。虚线为第一人称,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。

        小说开始,机缘巧合下,我(毛老师)以信为媒,在瓦猫指引下,从德钦卡瓦格博来到昆明龙泉镇,作为旁观者,得以窥见一个瓦猫匠人世家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。此时,另一个我(荣之文)从信封里走出,以日记的形式,讲述自己在德钦的生活。

        故事始于20世纪30年代,跨越70余年,笔墨重心在西南联大时代。

        20世纪30年代末的龙泉镇,因为西南联大师生的到来,呈现出一些不同的景象。一群文化的守护者,因为战争,偏安于此,虽为暂居之所,却不妨碍他们专注于学问。一座小院或一间庙便是一个研究机构,“一颗印”里的“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”、兴国庵的“中国营造学社”等中国当时最高端的文化机构,闻一多、朱自清、梁思成、林徽因等中国文化史上灿若星辰的身影在其中闪现,还有汪曾祺散文里“培养正气”的汽锅鸡、干巴菌等云南美味,让读者倍感亲切。

        在真实的历史时空背景下,作家虚构了瓦猫匠人荣瑞红和西南联大学生宁怀远的爱情故事。两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真实与虚构间穿梭的身影,像是黑白影片里特意加入的彩色元素,明亮而鲜活。循着作家编织的故事,读者窥见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理想主义光芒的一页。

        瓦猫匠人荣老爹,固执坚守龙泉瓦猫手艺,认为艺在手上,手要比眼准。在他的精心培养下,孙女荣瑞红即便在黑暗中,也能娴熟拉出瓦猫坯子。

        联大师生们“刚毅坚卓”,轰炸、贫穷、病痛,不能消蚀他们的乐观,对学问专注而认真,深得荣瑞红祖孙敬重。

        自从龙泉镇来了这些行为举止完全不同的先生们,荣老爹一家在当地人眼里,开始做出些“不循例”的事来。先是荣老爹收了外乡人宁怀远为徒,并允许荣瑞红一个姑娘家天天为小伙子们做饭。荣瑞红无视镇上的闲言碎语,坦然与宁怀远交往。

        宁怀远毕业,一腔热血报考“译员训练班”,参加青年军出国作战受伤成了残疾人。荣瑞红将宁怀远接到家中,不依“公序良俗”,当众宣布结婚。她鼓励、逼迫宁怀远不畏人言挺直腰板走出家门,“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”。

        “一二·一”运动和闻一多惨案,催动宁怀远曾经的家国情怀苏醒。生死相依的爱情、安逸的小家,亦无法平息他沸腾的血液。宁怀远不辞而别。对于宁怀远的离开,作者不吝笔墨描述的航校校歌,“……莫偷闲苟安,民族兴亡责任待吾肩……”,是最好的注脚。

        “不循例”的瓦猫匠人和身负家国情怀的联大书生,他们的精神气质深深植入血脉里,流传给了下一代。

        荣瑞红和宁怀远的儿子荣宁生,天生聪慧,能背出父亲遗留下的那些书,“但不考学,也不出仕,就是个悠然见南山的性子。”在上山下乡的年月,荣宁生为成都知青萧曼芝背《古文观止》,萧曼芝为荣宁生唱外国歌曲。荣宁生娶资本家出身的知青萧曼芝,一如当年荣瑞红要与宁怀远结婚般执拗。再后来,荣宁生逼迫萧曼芝参加1977年的高考,毕业后,又执拗地主动与萧曼芝离婚,让她回归大城市。村里人看不懂了,说,“荣家人做事,又不循例了”。

        萧曼芝走的那夜,荣宁生拉了一夜的胡琴,“拉得分外锐利激越。到了湍急处,像是给人扼住了喉咙”。那琴声,如刀剜血肉、烈火焚心,痛彻心扉。这一段,让我读得格外痛惜。

        荣宁生的两个儿子,依旧追寻着祖父母的足迹。二孙子哑巴仔荣之武代人哭丧,坚决不收哭丧钱,只让人买他扎的纸人纸马。靠手艺吃饭,是手艺人的执念,也是手艺人的自尊。大孙子荣之文大学毕业,却去德钦支教,追寻瓦猫的踪迹,寻找从未谋面的祖父留下的蛛丝马迹。然而,几年过去,回家的只是他的日记本和一些照片。荣之文去哪了?作家没有明白告诉读者,但与许多年前宁怀远的失踪相观照,细心的读者定会有自己的答案。这也是小说的意蕴无穷之处。

        荣瑞红的命运,受历史裹挟,却又处处有自己的坚守。几十年的光阴,在时间的尖锐光芒下,荣瑞红瘫痪、苍老,深藏起过往,委身于弥陀寺旁的一间仓库里,却有着处变不惊的仪态和明亮的眼睛,双手依然灵巧。这是心里有光的人,哪怕在别人眼里,他们一家是不合时宜的。

        关于匠人精神,正如葛亮说的,“或许也便是这一点‘拙’,建造了和尘世喧嚣间的一线壁垒。只有谈及自己的手艺,他们会焕发光彩,因来自热爱。他们亦不甚关心,如何被这世界看待。”手艺打败时间,亦能抵抗岁月,让生命更加顽强坚韧。

        有坚守,有敬畏,做事便有取舍,各守其心。于瓦猫,是辟邪吃鬼,安家镇宅。于匠人,是安于本心,精益求精。于联大师生,是专注学问,不乱于干扰。于战士,是抵抗侵略,保家卫国。

        瓦猫是贯穿全篇的精神象征,踞守于时间里,观照历史和现实。这样的观照,全篇比比皆是。

        航校学员为国捐躯,墓碑上镶嵌着荣家的瓦猫。几十年后,荣之文将一只瓦猫安放在遭遇山难的中日登山队员纪念碑上。在城市改造中,瓦猫踞守于联大师生留下的老房子上,“猫婆家的瓦猫在那里,谁都不敢打这些房子的主意”。在德钦,汉地的上古神兽瓦猫和藏地的神山卡瓦格博相望、相守、相呼应,都是人们心里的保护神。

        葛亮说,“他们是这时代的理想主义者,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”

        匠人精神,踞守于时间里,永不过时。

      (责任编辑:袁潇楠 审核:卢秀丽)
      回到顶部
      欧美一级a片免费看

      <code id="6560j"><acronym id="6560j"></acronym></code>
      
      
      <output id="6560j"><track id="6560j"></track></output>

      <ins id="6560j"><video id="6560j"><var id="6560j"></var></video></ins>

      1. <ins id="6560j"><acronym id="6560j"></acronym></ins>